“我真是上够这个班儿了!”
“我今天又要去赚窝囊废了......”
“我能不能不上班啊!”
这些话是不是你和朋友每天的聊天内容?
韩炳哲在《倦怠社会》中尖锐指出:「21世纪的暴力不是来自他者,而是源于自我驱动的过度积极」。
1.凌晨两点保存PPT时,突然质疑这些粉饰过的数据报表到底是否有意义
2.洗完澡后在微信工作群秒回消息后,看着屏幕一连串的“好的,收到”感到胃里一阵翻涌
3.在连续第7次修改方案时,发现自己失去了愤怒的能力,仿佛所有活下去的力气都被榨干了
这些不是普通的疲惫,而是现代职场人的精神崩溃——倦怠(Burnout)。今天,让我们在韩炳哲的哲学光谱下,重新凝视这场当代人的精神生存危机。
壹 什么是职场倦怠?
不同于生理性疲劳,职场倦怠(Burnout)是灵魂对异化劳动的终极抗议。心理学家克里斯蒂娜・马斯拉奇(Christina Maslach)将其定义为三维度综合征:
情感耗竭:像被抽干能量的电池,连下班后洗澡都需要做心理建设
去人格化:称呼客户为"那个case",同事变成"人力单位",所有的人都沦为资本的工具
成就感湮灭:完成百万项目后的空虚感远超喜悦
韩炳哲在《倦怠社会》中描绘了更深刻的图景:当「你可以」取代「你应当」成为新霸权,人类便陷入自我剥削的永动机模式。
你可以凌晨3点改稿,可以放弃休息日赶项目,可以忍受甲方的第21次无理推翻,直到在茶水间倒咖啡时不由控制地流泪。这种功绩社会的悖论在于:我们越是追逐自由,越成为资本的完美共谋者。
贰 为什么我们越努力越倦怠?
1.过度积极主义的陷阱
「点赞」取代「禁止」成为新规训——韩炳哲称之为肯定性暴力。朋友圈永远在晒加班咖啡、机场学习、普拉提打卡三件套。当「成为更好的自己」、「自律即自由」变成刑具,每个深夜的自我提升课程都在透支灵魂的额度。
2.深度无聊的消亡
《倦怠社会》警示:人类正悄悄丧失“浪费时间”的能力。上厕所都在刷行业资讯或八卦娱乐的人,已经想不起上次静静看着云发呆是什么时候。韩炳哲认为,当「暂停」被视为可耻的产能浪费,我们的精神世界便失去了自我修复的留白净土。
3.存在意义的荒漠化
一位在裁员潮中保住职位的中层,反而陷入更深的抑郁。他在咨询室里不断重复:「我不知道这些代码除了让用户多停留3分钟,到底创造了什么价值」。同质化竞争正在碾碎工作的意义。
图片
叁 如何打破倦怠循环?
Ⅰ. 建立精神边界
每天给自己一段只属于你个人的时间和空间吧,抛掉KPI、抛掉同辈竞争、抛掉35岁危机。关掉手机平板,安静的泡个热水澡,听一段古典音乐,又或是沉浸式的打30分钟羽毛球。这段时间你和任何身份都无关,你只是你,一个有机生命体,和这个世界做着物质交换,和亿万光年外的某种物质有着某种纠缠。
Ⅱ. 重构价值排序
用存在主义心理学家欧文・亚隆的「终极关怀」四问击碎意义真空:
如果此刻死亡,你会后悔哪些未竟之事?
抛开薪资,什么工作内容能让你眼睛发光?
请用三个词定义你心中的「美好生活」
删除社会期待后,你真正想成为谁?
Ⅲ. 培育精神支点
每周抽出半天的时间做一个gai溜子~观察路边野花滑板的结构、掐一片路边绿化带的叶子、拍一张仰拍大树的照片。这些看似被浪费的时间,其实是你大脑呼吸的间隙。
重拾儿时的爱好,去画画、去跳舞、去写作,这些都是你过去的生命力源泉~
感到倦怠不是软弱,而是你的灵魂在拒绝被资本异化成工具。允许自己成为无用之人,才是对生命最深刻的致敬~
你在哪个瞬间突然触摸到倦怠的质地? 欢迎在评论区书写你的感受。每份疲惫都值得被言说,每次停顿都在重建生命的尊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