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唐朝末年,五代交替之际,社会局势极度动荡,军阀割据一方,互相征战不休,民众生活困苦,生灵涂炭。这段历史跨度大约有二十余年,从公元884年黄巢起义失败后,藩镇割据、群雄逐鹿的局面愈演愈烈,直到公元907年,朱温篡唐为止。这一时期被称为“残唐”,也常被称作唐末乱世。
正如古话所说,“乱世出英雄”,但这段动荡岁月中,却也滋生了不少暴虐的势力,其中最为凶狠的便是那支“土团白条军”。这支军队以吃人为乐,视活人如粮食,烧杀抢掠,无恶不作。它们以屠城为常,视百姓如草芥,残暴至极,所到之处,生灵涂炭。这个军队以极其强悍的战力著称,所向披靡,几乎无往不胜,甚至一度在江淮地区称霸一方。
这支军队的首领,便是孙儒。孙儒,出生在唐朝末期,故乡在蔡州(今河南省汝南县)。他原本出身贫寒,早年间是个地痞流氓,性格粗暴,常常欺压弱小,颇具恶名。后来,他在他人的劝说下投身军旅,成为了一名小兵,加入了忠武军。忠武军是唐朝末年设立的一个军事镇区,位于河南中部,镇守许州(今许昌)。孙儒在忠武军逐渐晋升,最终成为一名小校。在此期间,他结识了刘建锋等能人异士,积累了不少人脉。
展开剩余69%公元880年,黄巢起义军攻占长安后,孙儒投奔了蔡州节度使秦宗权,并迅速被任命为都将。这时的孙儒,已经从一个基层士兵成长为军中的高级将领。在随后的战事中,孙儒与秦宗权一同征战,屠城攻城、杀敌立下赫赫战功,赢得了极高的声望。
然而,随着公元887年朱温与秦宗权爆发冲突,秦宗权的军队败北,孙儒认定秦宗权必将败亡。于是,他开始失去对秦宗权的忠诚,并开始暗示自己的叛变。孙儒此时已经断定,依附于败者是自取灭亡,于是他毅然决定脱离秦宗权,开始自行其是。他对外宣称:“男人怎能为一场无望的战争忍辱负重?若能决定生死,何必在他人之下?”这种语气,已露出叛变的端倪。
不久后,孙儒与秦宗权的弟弟秦宗衡发生冲突,最终将其斩杀,收编部队,组织起“土团白条军”。他以极强的军事才能和无所顾忌的手段,迅速在江淮一带站稳了脚跟,成为一方霸主。
孙儒的暴虐本性在他归顺朱温之后愈发凸显,随着他的势力不断扩大,江淮一带人民的苦难也在加深。他的军队与杨行密的关系十分敌对,二者频繁交战,孙儒一度控制了润、常、苏等地。杨行密则因兵力不足,屡次败给孙儒,始终未能取胜。
公元890年,杨行密攻占了孙儒的润州和常州。孙儒愤怒至极,立刻组织大军南下,并多次打败杨行密的军队,最终夺回了两地。随着两军的不断对抗,战火愈发激烈,孙儒的军队开始屠城、烧杀抢掠,暴行屡屡发生,百姓在战乱中苦不堪言。
公元891年,孙儒向南进攻,与杨行密的部将展开激烈的战斗。在一次战斗中,孙儒的大将马殷成功击败了杨行密的军队,接着又在扬州对杨行密展开了疯狂的屠杀,将扬州城内的百姓一一屠尽,将全城焚毁成废墟。孙儒这场恶行,更是让整个江淮地区深陷战火与恐惧之中。
然而,命运总是充满了波折。公元892年,孙儒的军队围困了宣州,但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,战况急转直下。杨行密巧妙地切断了孙儒的后勤补给线,导致孙儒陷入了严重的粮荒。此时,孙儒派遣了自己的得力干将刘建锋和马殷去周边州镇寻找粮草,但由于天气潮湿,军队爆发了瘟疫,许多士兵死于疾病,整个军队士气低落,战斗力急剧下降。
杨行密抓住机会,发动反击,最终在一场激战中,成功击败了孙儒。孙儒被俘并最终被斩首示众。他的头颅被送往长安,象征着这个曾经横行一方的“恶魔”的彻底覆灭。
孙儒的失败,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悲剧,也是唐末乱世的象征。他的“土团白条军”在五年间,凭借着极度的暴力与残忍,摧残了江淮一带的百姓,直至最后,由于恶行过多,终究遭到天理的报应。他从一个不起眼的小兵,到称霸江淮,再到最后的丧命,这一段历史无疑是一个极为惨痛的警示。
在《旧唐书·昭宗本纪》中记载,杨行密攻占扬州后,孙儒围攻宣州长达三年。春天,淮南大饥荒,孙儒军中瘟疫蔓延,死伤惨重,孙儒亦因病重而最终败北。
发布于:天津市